去年,忽然觉得山里的中秋节才叫中秋节,奔行二百多公里,我于节前的十多天回到了山里老家。
村邻说,过些日子是儿子的升学宴,这是给老师们准备的。现在流行用微信,亲戚朋友类的发个朋友圈就行了,请柬是给有身份的人准备的,而老师,怎么说也算文化人。
让我给逐份填上名姓日期,一共13份,都是教师,几个在岗的,多数是已经退休的。用他的话说,给老师的请柬,字体必须得恭正大方,看上去舒服,有点文化味儿最好。
填着名字,不由得有些替他难为情。我清楚,这些教师,与他家非亲非故,更谈不上交情,仅仅是认识而已,有的还住在十多公里外的别的乡镇,无端地被“敬请光临”,钱包受损,着实不很妥当。
我问他,这个升学季里教师们只怕负担不轻,工资就那么多,到时候只怕未必应邀,岂不是无趣?
他说没事的,做教师的爱面子,不会因为一点小钱钱弄得以后不好见面,每月有几千块的工资,拿点出来支持社会也没什么不应该,目前为止,还没见哪位拒绝过别人的邀请。
村邻将请柬收叠整齐,小心地放进密封袋里,生恐沾上茶几上的茶水。告诉我,其实教师们顶多推一二位代表来赴宴,带来大家的红包,说些祝贺的话,连酒也不敢放开喝。所以呢,升学宴上请教师名正言顺,礼到人不到,分外的划算,大家都这么干。
我们这的行市,赴宴的份子钱二百元起,再少就拿不出手了。村邻的成本只在一沓子纸质请帖,外加一支油笔,超不过10元钱吧,爱面子的教师们却要面临最低2600元的付出,上哪说理去?
我无话可说,努力摆脱那么一丝与人合谋算计他人的愧疚,招呼村邻喝茶。
在山里的日子,隔三差五的我总要去隔壁村一位退休教师家聊天,有点共同语言,又都闲着。
他是前年退的休,养着十数箱蜜蜂,十数只鸡鸭,还有百十株鹰嘴桃树。大半的时间里,无所事事,又不怎么愿意上网。
说起这些年的升学宴,他只是一声叹息,躲不开的开销,绕不过去的无奈。
几十年的教龄里,他在本镇范围内的多所小学都教过课,认识他的人自然少不了,哪家的子女考上了什么学校,注定会想起他,美其名曰“不忘师恩”。
因为不忘师恩,他在每年的升学季里都要被敬请光临好几回,钱包缩水无可避免。曾想过拒绝,终究抹不下面子,得罪人的事确乎让人左右为难。
这年头,获得一份录取通知书是那样的容易,只要有了它,无论什么学校,一律大排筵席,谓之升学宴。宴席风循环到今天,多数人已是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好容易有个由头,自然要充分利用,历年间人情往来的投资总算有了回本的机会。
有人宴席结束后盘点了份子钱收入,成就感杠杠滴,让子女收拾行囊,打工挣钱去。进学?这类学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上。别人自然不忿,自然要议论,议论去吧。
乡村教师是不存在补课费收入的,从来没有过。即便是乡下的中学,补课的可以有,补课费的不能收,哪怕是一元钱也不行。没有哪位老师甘愿冒着被举报的风险去挣这极难挣的钱。每月到手的也就明面上的那些钱,花一元少一元。
升学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确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老师们很为难,甚至无辜,尤其是乡村里的小学老师。
据传,县中的老师们已经形成共识,一般人的升学宴,不到场,不给红包,改由当日微信祝贺,更上层楼,前程似锦等等,殷殷好话,胜似千金。
平心而论,应被认作是风气的净化,人情社会的进步。
今年的升学季即将开启,城镇里的大小酒店将迎来黄金季,乡村里的宴席从业者们也将忙碌而快乐,头条读者群里正在筹备升学宴准备广发请帖的家长估计也不少。一切的一切,都可理解,如果放过乡村教师,善之善者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fen6.com/3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