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制造业始于劳动力,在大工业则始于劳动资料。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是由三个不同的部分构成,即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部分,这些动力经过传动机传送到工具机上从而进行作业。传动机构由飞轮、转轴、齿轮、蜗轮、杆、绳索、皮带、联结装置以及各种附件组成,它不仅调节运动而且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手工工具需要人,而工作机已不需要人了。工作机取代了人手以后,它就脱离了人手的生理限制,效率大大提高。从最早的畜力、风力、水力,最终形成了蒸汽机,有了蒸汽机才有了普遍应用的可能性。大工业的机器有两种,一种由同种工具机的简单协作构成,一种由不同工具机分工构成。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要靠人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适应工人;而在机器生产中,各个机器构成了有组织的系统,不管是同种工具机简单协作,还是不同工具机分工协作,都需要一个大自动机来推动,所以不再是工具适应于人的需要,而是人适应机器的需要。代替单个机器的庞大机械怪物有节奏的运动着,它的魔力在于它的工作器官的疯狂旋转中迸发。

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社会生产力,资本家不需要花钱,蒸汽和水等自然力,资本家也不需要花钱,但是要把蒸汽等自然力用于生产过程就必须要有蒸汽机等机器。机器的使用,减少了单位产品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所以活劳动所占比例相对缩小。马克思认为,只有工人才能创造价值,因为工人是活劳动,所以机器并不创造价值。机器只是把自己的价值随着磨损的程度转移到产品上去,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此而言它会使产品变贵。但实际上机器的应用会使产品变便宜。无论工具和机器,虽然都全部进入劳动过程,而进入价值增殖过程的只是磨损部分。机器的利用量比工具大得多,而磨损量却比工具小得多。机器是严格按照科学规律使用的,可以使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消费材料大大得以节省,使它的磨损更小,转移到产品上去的价值相应的会更小。机器的生产范围比工具的生产范围广阔得多,因此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也比工具大得多。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由于机器使用简便,所以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直接工作,扩大了剥削范围。由于男女老少都来工作,单个劳动力价值就下降了。机器的出现,导致女性成为生产的一部分,逼迫着女性也要产生出经济理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用机器来取代工人,因此工人就无法对抗了。由于机器存在有形磨损,比如生锈,所以机器不用就是浪费。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生产同等机器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使得原来的机器相对贬值,这就带来机器的无形磨损。机器的价值是由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为了提高机器的利用率,就需要延长工作日。

如果延长工作日,原材料虽然增加了,但是机器和厂房的投资可以不变,这样生产规模扩大了,不仅剩余价值增加了,而且榨取剩余价值的开支减少了。机器的使用,产生了无限扩大工作日的动机,形成过剩劳动人口不得不听命于资本的规律,同时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机器原本应该是缩短劳动时间,但是却成为了资本控制工人的全部生活时间。资本无限延长工作日,造成国家被迫用法律规定8小时工作日,当法律使资本永远不能延长工作日时,资本就力图不断提高劳动强度来补偿,并且把机器的每一改进,变成加紧吮吸劳动力的手段,这种趋势必定达到一个转折点,使劳动时间不可避免地进一步缩短。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是互相替代,从而谋求相对剩余价值

从采集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每次的发展都是促使人的闲暇时间缩短。采集狩猎文明,是没有主体性的生产,完全靠天吃饭,这导致无需去生产,它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足;到农业文明,土地的春耕秋收依靠天气,由于天气的自然流动,它的闲暇时间相对缩短;而到了工业文明,由于它脱离了自然界,它的闲暇时间进一步缩短。在历史上看,每次新技术的发明,都促使原来的技术使用者失业,比如电子邮件的出现促使原来邮递员失业。所以机器的使用,促使社会关系的重组,必然有一部分会失业。

什么是工厂?工厂是由无数机械的和自我意识的器官组成的庞大自动机,这些器官为了进行生产,不断地活动,它们受到一个自行发动的动力所支配。过去工人依靠个人技术来操控工具,而工厂是反过来,机器系统才是生产的主体,而工人则是机器的助手,这样工具的效率突破了原来生理的限制,得到彻底的解放。原来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的人为差别,被年龄和性别等自然差别所取代。工厂的分工使得工人在并列着的同种工作机上劳动,形成了两种工人,一种是操作机器的工人,一种是工人的助手,除此还有工程师、机械师,他们是高级工人不属于工厂工人。工厂的全部运动是围绕着机器运转,所以资本可以随意撤换工人,实行换班制度,机器使得劳动简单化,减少了工人的训练费用,使得工人更加依赖于资本。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工场手工业是工人活动引起生产资料的运动,工人是活的肢体;而工厂是生产资料裹挟着工人前进,活物被死物支配。在工厂,工人只能做单调乏味的体力劳动,所以机器不是使得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得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机器体系的指挥,是资本家和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使得智力变成了资本指挥和支配体力劳动的权力。工厂制度是资本对于工人的专制,所以在政治上主张分权代议的社会,一旦到了工厂,就成为了私人立法的专制制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以整个全球作为生产的需求,所有的劳动力都足够充足,能够得到消化,故而大量农民到了城市当工人。随着工场手工业的解体和工厂的出现,机器开始成为替代品,使得一部分工人被机器所淘汰成为过剩人口,这些人涌入到工业部门,使得劳动力供过于求,引起劳动者的竞争,以至于工资被压低。随着某一部门采用机器,用不用工人完全取决于机器的效率,如果机器效率低就需要用劳动力替代,否则就减少劳动力投入。用机器生产原料和半成品之后,使得社会分工更细从而促进了部门的增多,就会增加工人。在大工业领域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会出现非生产劳动形成仆役阶级,扩大了服务业。

随着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主义获得了物质基础,于是发生了工业革命,这就必然要求更多的原料和市场,所以机器引起了原料增加的需求。资本的无限扩张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是由买卖双方形成的,买方是广大的工人,而工人的工资又被压低,卖方的商品没有人买,供给方的生产力徒增,与狭隘的市场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生产力必然溢出市场,所以出现生产过剩。资本使得工人大规模集中起来并且直接指挥他们,资本还调动着在农村的农民和家庭工人。随着机器的使用,把传统各种工人排挤出去,把原来的分散部门联合在一个资本的指挥下进行。大工业的本性要求劳动的更换以及工人的流动性,而大工业又形成了固定化的分工,这样就破坏了工人生活的安宁稳定。大工业在瓦解旧有的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着旧的家庭关系本身。工厂法的推行在消灭小生产的同时,也消灭了过剩人口的避难所,使得失业人口抛向社会。

由于机器在农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于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遭到破坏,大量的个体农民丧失土地和生产资料,从而成为农业的工人,导致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方法被机器代替,使得原来以农耕为基础的家庭纽带被瓦解。传统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原始状态消失了,变成了农业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粮食以及生活资料,而工业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农业机械和化学肥料。传统的农业遭到瓦解,游离出来的农民成为工人,大量人口开始积聚在城市中,工人不能回到农村,而工业部门又只提供糟糕的环境。农业资本家掠夺土地,消耗土地的肥力,加大了对自然的破环以及对农业人口的剥削。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延长工作时间,使劳动时间超过工人为自己提供生活费用(以工资来衡量)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全部用来生产剩余价值;另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工作时间总长度不变,但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如果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必须千方百计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前两项表示价值的比率,最后项表示这些价值的生产时间的比率。这个公式准确地反映了剩余价值率的实质,表示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 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工作日

=剩余价值/产品价值

=剩余产品/总产品

第一项表现在劳动量的关系上,第二项表现在劳动量借以体现的价值关系上,第三项表现在作为这些价值载体的产品关系上。这一公式的分母是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总和,体现到产品价值上是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的谬误在于它只表示工作日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比例分配的关系,仿佛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是协作关系,遮盖了剥削的实质。

③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无酬劳动/有酬劳动

这个公式准确说明了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一日的支配权以后,对其进行的两个时期的利用。在必要时期内,生产出劳动力价格的等价物;在剩余时期内,创造出剩余价值即无偿的价值,所以剩余劳动可称为无酬劳动。利润、利息、地租等都是无酬劳动生产出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分割。

下一章工资待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1369483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fen6.com/2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