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塑纸是什么样子,吹塑纸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说到我小学时学“手工”的东城区少年之家,还得从小学的美术课说起,我当年的画画水平虽然达不到第十三、十四章里讲的“陶陶”的那么高超的技艺,陶陶当时仅仅小学,画画的天赋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经常画一些大张的变形金刚的彩色水彩画,或是横幅很长的变形金刚的速写长卷,而我呢,在一段时期内,稀松的绘画水平在班里也还算拿的起来,还是得到了当时学校美术老师的肯定的,但也就仅仅局限于画个水杯,画个苹果之类的,所以长大后,陶陶学美术设计的专业,现在做的演播室设计,都是自小就有根源的。

于是,后来,美术老师,记得当时姓乔吧,乔老师,就以学校的名义推荐我去了位于东直门南小街的东城区少年之家学习手工了,东直门南小街的东城区少年之家,现在好像已经改为了北京市第二幼儿园的分园了,当时的学习完全属于公益性质,完全免费,每周日上一次课,半天,也许是不用花钱,还有人托管的原因,所以爸妈让我去这里学习了得有好几年的时间,也就在我的记忆里,遗留下了许多的故事。

当时每周末还是单休,就周日一天,一到周日早晨,爸爸就骑车托着我,穿和平里,到和平里南街、东直门北小街、东直门南小街,基本上是一路向南,把我送到少年之家,然后到中午再来接我,之后回姥姥家。记得,每次,经常的,早上会到少年之家马路北侧的一家烧麦馆吃早点,那时是我第一次吃烧麦,所以记忆深刻。烧麦,其实就是蒸的、皮薄的、上边开口露馅的包子

这里有个民间传说,说是烧麦来自内蒙,是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捎卖的钱积攒起来,留给自己,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

当时的周末,每天早晨,都是饥肠辘辘的,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沿着当时还都是类似胡同的小街上,一路向南,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宽阔,已经修成了一条大街,进了东直门南小街后,就都是老北京的小平房了,这条小街,能从和平里南口一直穿到坐火车的北京站,基本上就是一条直溜,路线很长、街面也窄,当时还没有通公交车,只能步行或骑车,京味的市井感受非常明显,所以那时就种下了我的,爱家乡、爱北京的种子。

当然,作为一个小孩,心里最想的,就是到这家烧麦馆吃早点了,记得店里人不多,每次去也是刚开门营业,坐在桌前,我和我爸,一边一个,等着烧麦上桌,先倒好一小碟醋,闲得就,抿上一口,然后烧麦来了,蘸着醋吃,皮薄肉厚、馅味香甜,很是过瘾和如愿,忘了当时还有没有喝碗稀的了,好像是没有,单单吃烧麦就饱了,好像也不怎么觉得渴。

说到少年之家,也是一院子的平房,院子不小,中心有一个空场,分为了唱歌、跳舞、航模、舰模、手工等等之类的不同的教室,老师一般都是很老的老太太或阿姨,我进手工课的教室,屋里差不多能坐不到十个人,四周的墙上挂着一圈手工的艺术画,我们是用,我们叫的,吹塑纸、织绒纸,经过一些处理,在大的纸板上,粘贴出或平面、或半立体的状物,有树、有山、有花、有动物、复杂的还有鱼、菊花、牡丹、凤凰等等的。

状物,是带立体感的,用牙签在吹塑纸上划几下,纸就会弯曲、上翘,这样能做出半立体、浮雕式的花瓣、羽毛,再汇总粘起来,就是一副很高级、很精美的手工作品了。而基本手工,也就是,剪刀绞、刀子刻、胶水粘贴、就比较简单了,加上上述的做一些半立体浮雕的效果,主要还是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交流,边学边聊、边打边闹,老师不时的提醒上课纪律,但基本上很是慈祥,训斥很少。

再有就是上课,我学的不错,其实也就是做手工的游戏,一次,有个媒体来班里拍照、采访,进班要拍几张照片,不由得发愁说:“都低着头、拍不到脸啊?”于是,那时就已经爱“招的”的我,就举高手,仰起头,假装继续手工,“拍这个、拍这个,这个抬头了!”于是,采访的任务就在我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了。

在少年之家做手工,还会写一或几章,写一些故事,这里刚刚开始,长大之后,回忆,发觉好像儿时也并非全是郁闷与孤独,还是有不少快乐的事情的。

在本章的结尾处,我多说一句,诚邀看到我的小说处女作《投机者》的读者们,大家于文章中关注、点赞、留言,并推荐大家观看之前的前十六章小说作品,和之后的新作,也给我的继续创作提供一些动力和源泉,您的观看和互动就是我创作的希望,谢谢大家!

2022年5月7日星期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1369483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fen6.com/20238.html